查看原文
其他

放下就要学会和孩子谈论,关于离婚单亲这个问题

2018-01-15 大J 大J小D

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,一起科学育儿


今天文章有录音~


这是最近我一个好朋友来询问我的, 她女儿有个特别好的小闺蜜,基本上从出生没多久父母就开始诉讼离婚了,之后就没见过爸爸。两个女孩差不多大都刚过2岁,最近好朋友的女儿会开始讲,“我的妈妈,在这里;你的妈妈,在这里;我的爸爸,在这里,你的爸爸,没有!”


没多久,小闺蜜也开始叫好朋友的老公“爸爸”了,尽管现在大人说“这个不是你爸爸”,就能让她接受。但他们都感觉到,过不了多久小朋友应该就会问“那我爸爸呢?”。于是大人们都在思考,怎么对一个学龄前的孩子解释单亲家庭这件事,以做好到时被问不会措手不及。


这件事本身我并没有经验,但因为小D幼儿园有一位同学的两个父母都是女的,小D也曾回来问过我,为什么M有两个妈妈?当时我正好就这一类的话题学习思考过,想和大家分享一下。


和自己的过去和解


曾经相爱的人要分开,这个经历一定不会愉快,因为爱的深所以伤的痛,也因此见过很多单亲父母会把自己的怨念传递给孩子,而这才是最伤孩子的。


我的一个邻居就是个单亲美国妈妈,我们曾经互相分享过一些很个人的心路历程。我印象特别深的就是她和我说,当年刚刚离婚时,我恨啊,恨不得把世上最恶毒的诅咒都给那个人。但后来我想明白了,我要给孩子很多爱而不是恨,尽管我还是恨这个人,但对孩子的爱让我战胜了那份恨。


的确是这样的,“父母是孩子的容器,容器坏了就无法承托孩子”,在和孩子谈论这个话题之前,自己需要先想清楚,我们希望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什么,而这就包括了我们需要真正做到和自己的过去和解。


这里的和解包括三方面:

1、放下:不要在孩子面前传递怨恨,让孩子明白父母都是爱他的;

2、信念:孩子没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,不管一个人还是两个人,都可以养育出健康快乐的孩子;

3、接纳:离异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,这是我们成人对自己负责的行为。


这三个关键词很重要,因为很多时候学龄前的孩子并不会有多深刻地意识到“单亲”的真正含义,但我们过度紧张、掩饰、欲言又止甚至愤怒、憎恨的情绪,他们是很容易感受得到的,从而这些情绪会变成孩子对于这件事的真正认知。


“当错误的人离开你的生活,正确的事情才会发生”。如果这已经是事实,那就换一种方式活出自己专属的幸福。



逐步引入话题


当时小D问我,为什么M有两个妈妈时,我是有点不知所措的,我并没准备好怎么和她解释“同性恋家庭”这件事,于是就和她的认知老师讨论了一下。


认知老师建议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开始和孩子谈论,每个家庭都是不同的,比如有的家庭有一个孩子,有的家庭有好多个孩子;有的家庭有一个爸爸一个妈妈,有的家庭只有一个妈妈;有的家庭有两个“妈妈”或者两个“爸爸”;有的家庭的孩子有一个爸爸两个妈妈等等等等。


我当时听完就豁然开朗,同样的思路也可以运用到回答孩子单亲家庭的问题,让孩子认识和理解世界的不同,帮助孩子塑造更多元的价值观。单亲家庭的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入“不同家庭类型”这个概念。先从更大层面帮助孩子理解,每个家庭都是不同的,这没有好坏,只是不同。


如果可以的话,也可以和各种各样的家庭类型组织玩耍,让孩子直观感受到,每个家庭不同,但我们都是幸福的。这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才是最重要的。


单亲父母意味着,两倍的工作,两倍的压力,两倍的眼泪,但也有两倍的拥抱,两倍的爱和两倍的骄傲


简单并且诚实回答


一般2、3岁以后,孩子就开始会询问,“我的爸爸呢?”,即使你有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,也不要一下子全部告诉孩子。首先孩子无法真正理解,其次过长的回答也会引起孩子不必要的恐慌,最好的就是点到为止的诚实回答,但让这个话题一直开放着,让孩子明白,只要有疑问随时随地可以找父母聊。


比如还是继续见面的,“爸爸住在XX,他每个周末会过来接你玩,他和妈妈都很爱你”;如果不见面了也可以说,“你的爸爸现在在XX,你出生的时候他特别开心”。这样的回答都是事实,没有我们个人的情绪在里面,很多时候也就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。


学龄前的孩子都是处于“自我中心”的阶段,他们这么问并不是真的关心父母,只是因为他意识到了不同,或者他们感受到父母情绪了。他们只要知道事实,同时感受到自己生活没影响,这个话题也就过去了。


但要做好心理准备,一旦这个话题被打开,孩子会反复过来问。但这并不意味着,你做的不够好,你让孩子开始“操心”了,这就是学龄前孩子吸收新知识的习惯,想想他们是不是也有只盯着一本绘本读的情况,本质其实是一样的。


最好的就是一如既往地平静地告诉孩子这个事实,每次不多说,直到孩子继续追问更多细节了。



帮助孩子学会如何应对同伴的提问


随着孩子开始社交,单亲家庭的孩子不仅仅是自己有疑问,他们也会遭到其他同龄孩子的提问,“你爸爸呢?你为什么没有爸爸?” 大部分孩子的提问都是善意的,他们也只是因为看到不同而产生好奇而已。


但很多单亲父母并没有真正放下,于是外界的任何一个提问都会变成触发自己内心情绪的导火索,从而给了孩子不正确的示范,“谁这么问你的啊?你不要理他们”。因此单亲父母怎么帮助孩子看待这样的提问就是关键了,这就回到了我开头提的,“接纳”。


不妨也有意识地提前问问孩子,“如果你同学问你,你爸爸呢?你会怎么回答啊?”看看孩子会怎么回答,也许孩子就会告诉你之前你告诉他的话,“我爸爸在XX,我妈妈说他很爱我”。这就说明了孩子已经开始学着接纳了。


与此同时,父母可以进一步强化,“对,你可以告诉你同学,我爸爸仍然是我爸爸,我妈妈仍然是我妈妈,他们虽然不住一起了,他们都关心我”;或者说,“你可以告诉你同学,每个家庭都是不同的,我和我妈妈一起住,但我也很幸福”。



传统观念里对于婚姻,经常会有“为了孩子好”而凑合。婚姻关系一定在亲子关系之前,凑合而不开心的两个人一定不会“对孩子好”。真正“为了孩子好”,就是我们都能认识到,不管婚姻这个形式是否还存在,我们都能把爱和接纳传递给孩子,有这些滋养的孩子都是会幸福快乐的。


而对于我们这些非单亲的父母来说,当孩子来问我们这些问题时,也希望用更加多元的角度告诉孩子,没有哪种家庭是更幸福的,这只是不同。要知道我们今天的这句话不仅仅是礼貌客套,也是真正在告诉孩子,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。


“快乐是 快乐的方式不只一种
最荣幸是 谁都是造物者的光荣
不用闪躲 为我喜欢的生活而活”。


推荐阅读

点击标题直接阅读 


1、如何回应孩子的问题


2、如何和孩子谈论重要却困难的话题


3、多元化价值观的塑造



大J,坐标纽约,曾经知名外企经理,现全职妈妈,分享在美国学到的育儿知识,没有理论翻译,只有在儿医指导下的实践心得和运用企业带人智慧的聪明育儿方法。畅销书《跟美国儿科医生学育儿》、《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》的作者,微信公众号:大J小D


我已经写了800多篇原创文章了,想看更多历史文章,欢迎点击下方二维码

参考资料:<Single Parenting that works: six keys to raising happy, healthy children in a single-paent home> by Kevin Leman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